垃圾分类,我们既是参与者也是监督员
一个小区的垃圾分类开展得如何,垃圾桶旁边最能找到答案。今天是记者走进黄浦新苑的第一天。早上8:00,居民们陆续走出家门,垃圾投放也进入高峰时间。在9号楼、10号楼前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前,记者遇到了吴春官和孙延兰,他们是今天的垃圾分类监督员。
“几年前小区最初试行垃圾分类时我就参与了,不过那时的名字是‘垃圾分类指导员’,各自负责一个垃圾投放点,指导居民干湿垃圾怎么分、智能设备怎么用,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吴春官告诉记者,“我们不仅改名叫‘垃圾分类监督员’,人手也不需要那么多,每天只需要两人一组,在早上7:00到9:00以及晚上6:00到8:00之间,对小区里10个垃圾投放点开展巡查,对没有实行垃圾分类的,或者垃圾分类分错的居民进行监督和指正就可以了。”
在跟随两位监督员“巡逻”的一个小时里,记者发现,需要“监督员”亲自动手的情况仅有一次:“这包垃圾应该放到湿垃圾桶里。”吴春官摸了摸干垃圾桶内一个鼓鼓的黑色垃圾袋,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大包蚕豆壳。
孙延兰笑着说,她和老吴参与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十多年,有时用眼看就能猜到垃圾袋里装的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
在她看来,今年以来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出现的新变化,就是前来投放垃圾的年轻人明显多了,而且他们分类的正确率还相当高,对于这一喜人现象,她归功于政府的大力推广、社会上的广泛宣传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全面执行对于职场人士的影响。
在前一日和黄浦新苑居民的“闲聊”中,记者了解到,这里的垃圾桶在周末偶尔会出现“超载”问题。
为了了解“超载”是什么情况,这个周六,记者来到位于黄浦新苑东、西片之间的垃圾转运站。许洪强是这里的负责人,垃圾投放点的垃圾桶满了之后,由他负责用空桶换下,并将满桶的垃圾运到这里进行二次分类和压缩。
他告诉记者,工作日期间每天的垃圾量在80桶左右,到了周末,这个数量激增,最多时近200桶,有时候前一轮垃圾桶更换还没全部结束,最先更换的那个垃圾桶已经再次装满。
为了不让垃圾溢出,在街道、居民区党总支以及业委会的帮助下,许洪强有了全新的垃圾拖运车,垃圾桶更换的间隔时间得以大大缩短;自治家园垃圾分类小组的志愿者们也加强了宣传,引导居民把大件垃圾、大包垃圾直接送到垃圾转运站。
这几天,为了进一步提速垃圾桶周转,许洪强的儿子也赶来帮忙,成为父亲工作上的好帮手。
黄浦新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琛颖是位“80后”,她介绍,这里的居民主人翁意识特别强,在自己做好垃圾分类的同时,还争做引领其它居民垃圾分类的“民间使者”。
今天是星期一,记者走访了两位李琛颖口中的“民间使者”。
朱国忠的“代表作”是把广州的经验“搬”到黄浦新苑进行模拟、推行,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13年,他利用到广州旅游的机会,对当地在垃圾分类方面的一些好做法进行了一番深入“考察”。
回到上海后,他提出了“编号式”垃圾分类跟踪法,即选取一栋楼,动员每户居民使用有编号的垃圾袋,以此跟踪居民垃圾分类的准确性。这个方法获得自治家园垃圾分类小组的一致认可,经过数月的努力,这栋楼的居民基本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陈珠妹
陈珠妹则热心于通过啄木鸟计划,以点对点入户的形式,把小区里已经固化的垃圾分类好习惯,传授给包括新业主、租客、家政工作者在内的新面孔。
她告诉记者,垃圾分类可是上好的“破冰”话题,通过敲开新邻居的门,告诉对方垃圾不能放在楼道里,以及手把手教会对方如何分类,不仅能够促进两家人之间的了解,还能帮助新邻居尽快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融入黄浦新苑大家庭。
今天,记者在9号楼和10号楼共用的入户大厅一角发现了两个书架,上面随意摆放着20多本书籍,育儿、理财、青少年学习题解,种类还真不少。据进出的居民介绍,“漂流图书守望角”旨在回收二手书籍杂志,并鼓励新主人自行认领,既方便对书籍类废品的处理,还满足了其他居民对知识的需求。
记者看到,书架上方还挂有几幅编织作品,虽称不上精致却看得出颇具心思。居委主任冯波敏告诉记者,它们的出现是居民对可回收资源再利用的另一种积极探索。原来,自治家园垃圾分类小组组织擅长编织的居民成立了“编织小组”。他们每周四下午来到居民活动室,把收集到的废旧毛衣洗净拆开,在小组成员的巧手下,这些毛衣变身为软萌可爱的小鞋子、美丽的小帕子。
△居民手工编织作品
在黄浦新苑,厨余垃圾也能变废为宝,近两年,黄浦新苑在街道与社会组织的支持下,引入了果色FAMILY厨余垃圾变酵素DIY课程,居民学成后,足不出户就能做到生活垃圾减量。
△小区内的湿垃圾堆肥桶
今年小区里还新增了一个堆肥点,湿垃圾在这里经过堆置发酵,变成有利于环境的有机肥料。有意自己侍弄小绿植的住户,可从堆肥点旁边的木制花栅中,分别选取中意的花苗、简易花盆以及适量的肥料带回家。一个绿色循环的厨余垃圾变废为宝的过程近在眼前,既减少了厨余垃圾的产生,又为小区增添绿色,居民们乐在其中。
△木质花栅
记者手记
主人翁意识最可贵
位于半淞园路街道的黄浦新苑,小区面积不大,但由于多为高层住宅,4000余人在这里居住生活。作为黄浦区首批推进垃圾分类的试点小区之一,经过多年的先行先试,这里的居民已经养成了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正确分类的好习惯。
记者在蹲点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在谈及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时,多位居民均提到了垃圾分类看似个人行为,实则影响着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居民们能有这样的意识殊为可贵。
黄浦新苑党总支书记李琛颖有感于辖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她告诉记者,为了引导全小区的居民主动加深分类意识和熟知分类方法,黄浦新苑自治家园的26支团队在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中妙招频出:垃圾分类小视频、为二手书籍寻找新主人、变废旧毛衣为编织作品装点入户大厅、湿垃圾通过堆肥变有机肥料、通过啄木鸟项目入户向“新面孔”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各种创意接连不断,不仅使得垃圾分类成为小区垃圾减量、资源再利用工作中的一大亮点,让居民自主、自愿加入到垃圾分类自我设计、自我宣传和自我监督的队伍中,还为黄浦新苑和谐家园建设增加了邻里之间的互动和温情。“持续垃圾分类”,黄浦新苑正不断给自己加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