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全面实施 看看黄浦市民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2019-07-02 14:29:16 孙冲 孙冲

  • 7月1日是上海市实施“最严垃圾分类”的第一天,《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参与绿色生活行动,减少生活垃圾产生,履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义务,并承担生活垃圾产生者责任。那么,黄浦市民能否适应这个新的生活方式呢?


    社区:新规实施初期 志愿者“保驾护航”

    “2018年6月,我们就启动了垃圾分类推进计划,开展定时、定点、定岗分类投放。”高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胡锦艳说,定点,就是小区唯一指定的垃圾厢房;定岗,有物业保洁员、志愿者等指导居民正确投放;至于如何定时,居委会召集物业、楼组长、志愿者一起讨论协商,确定每天上午7:00至9:00,下午5:30至7:30为投放时间。

    当时也有志愿者提出,如果在非投放时间关闭垃圾厢房,一时不适应的居民可能会乱丢垃圾;而且,小区内确实有个别居民因为各种原因与定时投放不匹配。怎么办?办法是,“定点”请志愿者到岗,一来把关是否正确分类,二来宣传普及垃圾分类。同时,《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前,中南小区的垃圾厢房留有一扇全时段开放的干垃圾厢房门,供居民过渡。

    此外,垃圾厢房边还特别设置了水龙头,方便居民投放垃圾后洗手。在“定时定点”之外,高雄居委主任丁祥凤介绍说:“我们和公益组织一起开展变废为宝环保宣传活动,旧T恤改造手提袋,旧物换绿植,编织纽扣花……居民喜闻乐见,提高了垃圾分类知晓度、参与率。”


    街头:全民参与“从粗到细”慢慢来

    周一的早高峰时段,人民广场地铁站、南京路步行街等公共场所人流量非常大。

    8时30分,人民广场地铁站枢纽广场人流涌动,在一个立柱旁安放着两组垃圾桶,边上还有宣传轨交地铁站垃圾分类方式的海报。地铁站这样的公共场所垃圾分为可回收与干垃圾两类。

    记者在垃圾桶边观察发现,虽然大家形色匆匆,但几乎没有为了赶着上班随意投放的情况,认真之余,也有人“好心办了错事”——只见一位市民喝完豆奶把吸管投入干垃圾桶,把一次性杯子投入可回收垃圾桶,其实没有经过清洗的杯子也属于干垃圾。

    在南京路步行街,情况也是类似,分可回收与干垃圾两类。因为开始下雨,使用垃圾桶的路人非常少,一位游客表示,为了入乡随俗,来上海前还特意学了一下垃圾分类,要做到尽善尽美还需要一些时间培育,但是很高兴,能为上海城市美化尽一己之力。


    商铺:二次分拣成本增加 还需创新机制

    在南京路步行街上的第一百货商业中心以及世茂广场内记者看到,商场内也都统一使用了双桶垃圾桶,标识清晰,大方美观,而且装得垃圾也不算多。

    上海新天地太平洋项目物业负责人周小军介绍,目前新天地的物业会帮商铺做二次分拣,整体分类效果不错,但成本较以前有所提高。

    他说,商铺和居民区的投放时间不一样,收运需要考虑商铺的营业时间。第一次收运在早餐后的10点之前,第二次收运在下午2点半到4点之间,主要是午餐厨余垃圾。第三次是在晚餐结束后,晚上十点到十二点最后再收运一次。

    记者看到,新天地广场垃圾分类厢房设置了照明、消毒、通风等设备,较为清洁,没有异味。周小军谈到物业面临的困难时称,一开始碰到的问题是不知道怎么分,现在通过宣传教育、二次分拣和收运倒逼,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了,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准确率。另一方面,现在营运成本有所增加,未来要想办法创新机制,进一步节省费用成本,提升运行效率。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阿拉黄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