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惠民, “贷”他回家——罗甸县木引镇水井村农民工韦启彪返乡创业记
2019-12-03 10:26:46 肖家云 黄国燕
  • “我15岁时第一次外出去福建打工,因为年龄太小被撵回家读书了。”在罗甸木引镇水井村,韦启彪向来以“敢闯敢拼头脑灵活”著称。但在他心里一直有个“安稳梦”,想着有一天能不出远门就挣到钱,安安稳稳陪伴家人,能照顾好爹妈的身体,又能让孩子得到好的教育。


    在外闯荡十多年,他看得多悟得也多,回家的念头一直在心里盘旋。


    “在外面你挣得再多钱,老人身体不好,小孩学习不好也枉然。”采访中韦启彪告诉记者,18岁后他正式踏上了打工之路,第一站到了浙江慈溪的泡沫厂。21岁,他经历了自己的“人生乐事”,结了婚,女儿也在当年出生。

    韦启彪和妻子一起经营水果生意

    “想在家里多陪陪孩子。”韦启彪感叹说,本来一直觉得自己还小,可是孩子一出生,就觉得突然老了几岁,小孩的吃穿用度什么都要靠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看着孩子肥嘟嘟的小脸,一份作为父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涌上心头,他在心里暗暗发狠,要挣更多钱,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就这样,他再次出发了,一去就是五年,辗转到了广东、宁夏、湖南等地,进过各种厂,在现代化的农场里种过菜。


    “在外面钱是能挣到一些,可是开销也大,一年下来存不了几个钱。”韦启彪说,有几年他和老婆都出去了,爹妈成了空巢老人,孩子成了留守儿童。


    他觉得很对不起家人,便在心里慢慢生出返乡创业的想法。

    韦启彪购置的小货车

    2015年6月,他回到家乡,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计划。他想办法从亲戚朋友处借来资金,有找当地的农村信用社贷款8万元,购买了1台7座面包车2台5座小轿车,做起了租车生意。


    “木引这边还是偏了些,群众的用车需求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提起这次失败的创业,韦启彪感触很深:没有调查研究不行,创业不能靠拍脑门做决定。


    但是他的创业之火仍然在心里燃烧着,他仔细观察周围一切,暗暗寻找商机。


    2017年前后,木引镇挂起了一股“种果树、打造水果之乡”的农村产业革命之风,四川阿坝州茂县的老板胡正明来到木引,注册了天纯农旅发展有限公司,把水井村和周边几个村的5000亩荒山统一流转,打造蜂糖李种植基地。在天纯公司的带动下,全镇十几个村的村民也跟着种起了果树。


    “我们木引镇要打造水果之乡。”韦启彪从中嗅到了机会,如果提前做一个水果店,为以后基地的果树丰收打好基础,肯定能挣钱,说干就干,他马上把车行盘出去,在家里做起了水果生意。


    资金不够周转,他又走进了木引信用社。听说“创业贷”能获得就业局贴息三年,他高兴坏了,马上向该社申请了10万元“创业贷”。


    “现在生意不理想,一个月也有1.2万左右,纯利润起码有7千元,比在外面打工收入高点。”这笔贷款就像一剂强心针,让他的创业信心更足了。


    来 源|罗甸县融媒体中心

    作 者|肖家云

    编 辑|黄学保

    编 审|肖家云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罗甸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