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日报2019年12月2日5版县市聚焦
柑橘园如诗如画
冬来麻山掩翠,客至茂井如春。农历进入冬月,冷空气如期“造访”,国内许多地区的群众都躲进屋子里,变得“内敛”起来。但在麻山腹地的茂井镇五家坟村,村支书向照兴一大早就跑到自己的育苗基地里,将桃树、李树、枇杷树等几个品种的苗从土里拔出来,20株一把捆好码好,为了等待前来购买树苗的客人,他与家人已经忙了一个上午。
“我只要桃树,你扯这么多李子和枇杷堆起干什么?”中午时分,龙坪镇白龙村五组的村民王建如约走进向照兴的育苗基地。一进基地,他就打趣地说。
“这几天陆续会有人来买苗,这些李子和枇杷是给别人留的,你想要也不行,靠你一个人我怕要挨饿。”向照兴朝王建嘿嘿一笑,又转身告诉记者,因为罗甸的气候有优势,他的果园一年到头都有钱进,四五月桃园开花时就搞乡村“农家乐”卖餐饮,七月至十月几乎每个月都有不同品种的桃子上市。进入十一月全部的桃类果子都卖完后,脐橙又上市了,如今脐橙都还没有卖完,又陆续有人到育苗基地买苗。
幸福生活乐开颜
“去年我卖苗就得了20万纯利润。”向照兴说,几年前他开始在五家坟村的荒山折腾的时候,村里许多群众都不知道他要做什么,如今他的果园成了气候,他也总结出乡村农家乐、鲜果销售、果苗销售的“增收三驾马车”,并开始带动群众靠发展产业致富。今年他基地里有6万多株苗,产值近50万元,纯利润接近30万元。
向照兴是近年来罗甸县农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治本之策,以产业革命“八要素”为抓手,既重视农耕文化传承,也注重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突破,积极在“稳基础、调结构、创特色、提效益、促增收”上下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今,走在罗甸县的乡村田野,满眼皆绿,一幅幅“富村山居图”次第展开。
注重传承,优势组合选产业 2018年初,省委书记孙志刚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决意要通过一场“革命”奋起直追,改变农村落后的局面。全省各地积极响应立说立行,罗甸县也掀起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 事实上,对地处贵州南部的喀斯特山区的罗甸来说,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上隆茶果场,到八十年农业专家李桂莲到罗甸带领群众种植早春蔬菜,再到现今发展火龙果产业,农村产业早已不是新鲜事。当前,在脱贫摘帽战犹酣的背景下,罗甸县既要传承更要突破,难度不小。 罗甸火龙果丰收节上,火龙果特色产品备受游客青睐 “有‘八要素’这个‘指南针’,干事创业事半功倍。”罗甸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认为,破题关键在于如何围绕“优势组合”选产业。首要是地理与气候优势。罗甸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春早、夏长、秋迟、冬短的特点,日照为1350—1520小时,年平均温度达19.6℃,年均降雨量为1335毫米,无霜期长达335天左右,有“天然温室”之称,其光照、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都适宜农作物生长。其次是注重农耕文化传承,二十世纪60年代,王甫小荣带领群众在红水河畔种水稻发展农业产业;二十世纪70年代末,省农科院专家李桂莲来到罗甸,开始发展早春蔬菜;二十世纪80至90年代,何元亮带领群众劈石造田,在解决温饱的奋斗历程中创造了“大关精神”;进入二十一世纪,油海村村支书马廷科带领群众改造农田发展农业产业…… 近年来,罗甸县突出“有长有短、有进有退”,加大玉米等低效作物调减力度,在邀请省内专家到罗甸实地调研论证基础上,精心制定3+4产业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发展“菜、果、药、林(茶)、畜(禽)、烤烟”六大优势产业。充分发挥特色品牌潜在优势,突出“以旧换新、推陈出新”,大力推广优势品种,强化“四新”技术应用,巩固提升蔬菜、火龙果等传统产业,探索发展哈密瓜、澳洲坚果、百香果、金花茶等产业,不断厚植比较优势。全县年稳定发展蔬菜30万(亩)次,精品水果种植面积达19.93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67万亩,茶叶(园)种植面积达5.78万亩(其中金花茶0.6万亩),产业覆盖177个村2.18万农户。 寻找支撑,示范带动兴产业 想要持续突破,就得不断有能人示范带动,兴高效产业,做实体企业。 “这里曾是一片荒山。”2016年10月,来自四川省阿坝州茂县的“土专家”胡正明被罗甸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吸引,决定到罗甸县木引镇注册天纯农旅开发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一片以蜂糖李种植为主导产业的农旅观光基地。三年后,在天纯公司的带动下,木引镇已经发展蜂糖李种植基地一万多亩。 在罗悃镇沟亭村的阳光果园,“四带干部”王成瞄准了果园地理位置优、光照条件好、区域规模大的发展商机,从2011年开始接手果园,探索“立体农业”模式,走出了一条干部能人带头发展产业的新路子。 村民正分拣火龙果(董峰应 摄) 在龙坪镇六一村,2014年,从事工程建设的“老板”黄志荣也加入了农业产业发展大军,从“土木工程”跨界“现代农业”,完成了一次次“农旅结合”的成功试炼。 近两年来,罗甸县发挥坝区优势兴产业,在落实全省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罗甸县将产业革命范围拓展到100亩以上坝区和25度以下坡耕地,建立健全县领导领衔产业革命工作机制,突出“一坝一策、一坝一长”,全面推行“八要素”包抓和技术服务“网格化”包保,借力省农科院李桂莲、孟平红、陶莲等专家的“传帮带”,组建农业技术专家服务团队226人,派驻坝区技术服务网格员110人,推动资源、力量和技术“三下沉”,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技术服务全覆盖。完成12个500亩以上坝区产业调整,打造省级样板坝区1个、达标坝区4个,建成产业示范基地234个,其中500亩以上高标准蔬菜示范基地6个,建成200亩以上精品水果基地84个(其中千亩以上基地18个),300亩以上中药材药源基地3个,年出栏1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79个,家禽5000羽以上的养殖场16个、万羽以上蛋鸡场2个。 (蔬菜丰收农户笑 董峰应 摄) 同时,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做好“引客入住”文章,新引进德龙食品、神龙本草、红秀公司等农业企业11家,农业企业达62家。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积极做好“引水入田”文章,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46家。大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积极探索以土地、量化到户的扶贫资金等要素入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创造性开展珍稀林木单株活立木不动产权登记制度,加快“资本上山”进程,拓展资源增值途径,多元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作用,积极做好“三引一带”文章,发展“村社合一”177个,推动形成“基层党组织+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贫困户)”的抱团发展模式,确保村村有合作社、有集体经济。 突破市场,产销对接稳产业 11月下旬,罗甸脐橙进入了采摘旺季,在罗甸康品电商平台、黔邮乡情等电商平台的助力下,“采摘旺季”变成了“销售旺季”。一辆辆满载果实的车辆开出基地,顺着新修的“组组通”公路一直开进城西工业园区。 在这里,罗甸的农村产业将寻找到新的突破口,罗甸火龙果如此,脐橙也是如此。这里聚集电商平台、快递公司和深加工企业,干的是“农业服务业”的活儿,对鲜果进行分拣、分级、包装、加工,将产品变成商品后才进入后面的“流通环节”。 记者在罗甸县境内的城西工业园区看到,一颗颗新鲜采摘的脐橙经分级分拣后,被打包成一个个快递包裹,发往全国各地。作为“贵州好物——罗甸康品·罗甸脐橙节”预热销售的产品,这果子通过贵州电子商务云旗下那家网、到村里、京东贵州扶贫馆等电商平台及店铺等渠道销售,很快便在网络上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一时间订单数激增。 近年来,随着罗甸县不断推进电子商务云产业发展,脐橙、火龙果、百香果等农特产品也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据介绍,在今年“双十一”以及网络“脐橙节”等活动预热助力下,当地脐橙在网上热销5千余件,重量达3万斤,销售额超过12万元。 一个个硕大饱满的罗甸脐橙 今年来,罗甸县充分利用贵阳市和广州市帮扶机遇,用好“两个城市市场资源”,大力拓展农产品销路,对内将自身定位为贵阳市的“菜篮子”“果盘子”,加大“农企”“农校”“农超”对接力度,与贵州现代物流、贵阳农投集团、贵阳双龙市场签订产销合作协议,每年向贵阳定向销售蔬菜5万吨、水果5万吨、家禽10万羽。对外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组织优质农产品赴粤参加各类推介展销活动,与深圳百果园、广东胜佳超市建立订单合作关系,推动火龙果、百香果等精品水果进入广州销售市场。突出“线上线下互动模式”,抢抓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契机,加快建设“农特产品+互联网”“基地+互联网”,推动特色80个农产品进入淘宝网、京东、微商城、贵州电商云、中国社会扶贫网、“那家网”、“贵农网”等电商销售平台。
来 源|黔南日报
作 者|肖家云
编 辑|黄学保
编 审|肖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