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21点后,罗甸县江亭村静谧得像一方幽潭,只倒映着月光洒下的影子,但凡脚步重些,狗吠声立马就能惊起一阵波澜。
黑夜中,只剩下江亭村的灯还亮着
也不知从何时起,邹昌平就像一根钉子一样扎在江亭村,另一头还系着千头万绪。
邹昌平是罗甸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融媒体中心主任,他负责的部门同时也是江亭村的结对帮扶单位,过去的2019年,既是媒体融合的关键之年,也是脱贫摘帽的关键之年,工作两头都要跑,扁担前后一般重,他说:"中心的工作比较特殊,电视、新媒体必须保证雷打不动的日更,也要响应全县尽锐出战的号召,尽好帮扶单位的职责,一天的时间只能掰成两半来用,白天完成本职工作,晚上完成帮扶工作。"
深夜,邹昌平(左一)在江亭村的视频调度会上
决胜时刻,奋进江亭,平凡的岗位,催生"铁人"。
在昨天的全力冲刺脱贫摘帽视频调度会结束后,由不得"喝口水、打个盹",邹昌平马上翻开写的密密麻麻笔记本,和驻村工作队研讨起来。
"二万五千里长征,只差这最后一个山头,我们要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个坎。"邹昌平一如既往地鼓舞着大家的士气。
"明天,要把今天不在家几户及时走访,及时反馈,了解最新的情况,印发的春联、挂历要及时发放到村民手中。"
……
每天晚上的队务会已经形成常态化,总结一天的工作,及时反馈、汇总、研判,再制定第二天的工作计划,等到一切都安排妥当,时间早迈过了11点的刻针。
工作队为群众送去春联
谁都不是铁人!
看得出邹昌平的疲惫,开车都有些注意力不集中,在返回县城的途中,才听他吐露,今天有些重感冒的症状,伴随着发烧。
当夜回去,高烧40度,一夜未眠。
第二天,本以为他会多休息一下,一大早,邹昌平的身影又出现在江亭,"昨晚在家里找了颗药吃,发了一身汗,今天就'好'了。"他又把笑容挂在脸上,把脚步丢在江亭。
帮扶责任人整理一户一档
又是和往常一样忙碌的一天,平时烟不离手的他,今天一根也没有抽,晚饭时已经八点,中心忙完工作的结对帮扶人都下到了村里,摆了两桌,大家吃得十分热闹,不经意间,却留意到邹昌平的碗里只有核桃大小的一坨米饭,看得出他没有胃口,吃了两口,便一个人默默地回到岗位……
脱贫路上,奋斗者从来不是个例,平凡的工作,多了很多温情。
帮扶责任人整理装袋精准扶贫资料袋
"白天村民都在忙坡上的活路,只能用我们的时间去将就村民的时间。"晚饭过后,夜里零星散落着微弱的灯光,村副主任罗德仁一行开始连夜走访。
"陆龙见家灯还亮着!"
这一户是罗德仁再熟悉不过了,这是他负责网格里的贫困户,今年陆龙见在外打工的儿子陆光信和读大学的孙女罗欢都回来了,一家人正其乐融融围坐一团吃饭,罗德仁看了看锅里的腊肉,打趣着说:"都是好东西叻!"
陆光信接过话茬:"一年回来又是一个样,路也通了、水也通了,女儿读书还有教育资助,生活肯定变了天。"
……
你一句我一句地话着家常,这个家从来不缺少关心。夜里走访,这已经形成江亭村的一个惯例,饭桌旁的拉起家常格外温馨,也更能敞开心扉,这是工作队总结出的一套工作方法。
工作队夜间走访,和群众一起拉家常
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是江亭村结对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每一个人用非常时间和非常精力来兑现的郑重承诺。村民们谁都不知道,村委会办公室的灯是什么时候熄灭,可他们都知道,这盏灯会一直亮着,一直照亮江亭通向幸福的小康路。
记者手记:
5989个肩膀扛起罗甸幸福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 "的标语就挂在江亭村办公室的墙上。
何以心安?罗甸的扶贫干部们常常用这句话来审视自己。
韶华不枉自,群众俱欢颜。这也许才是奔跑在罗甸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扶贫干部们的美好归宿。
邹昌平很普通,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邹昌平不一般,脱贫攻坚、媒体融合哪一件不是组织交待的大事?
邹昌平也不是个例,江亭村奋进的样子仅仅是全县上下,勠力同心,尽锐出战,决胜冲锋姿态的一个缩影。
时下,正值罗甸脱贫摘帽的决胜时刻,罗甸巨变的背后,是34名县级领导干部包保10个乡镇(街道)26个片区;78个挂帮部门包保177个村;1998名网格员包保1671个网格;5989名干部包保29646户贫困户的强有力队伍和组织保障。
他们有难不避、有苦不言、有累不怨,以实际行动践行"不落一户"的铿锵誓言,兑现"不少一户"的郑重承诺,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笔墨有尽意无穷,每一个奋斗者的脸庞都值得被历史铭记,罗甸幸福是近六千余扶贫干部用六年光阴,才共同堆砌出的样子。
来 源|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编 辑|黄学保
编 审|肖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