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战役中的一场硬仗。为了打赢这场特殊的硬仗,边阳镇易地扶贫搬迁分管领导党委委员、副镇长罗旭东在工作中通过不断总结和践行“1+4”战法,其责任区内搬迁户搬迁意愿由最初的“不愿搬、不想搬、不敢搬”转变到“自愿搬、抢着搬、稳定搬”的新局面。
动员搬迁户
雨后的兴阳家园,远山环绕,山岭上一片朦胧,家园内的安置房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红马褂,书生脸,充满抱负的小伙,这是很多搬迁户对罗旭东的第一印象。而每天穿梭在搬迁户家中的他用身影诠释着脱贫攻坚路上的点点滴滴,用脚步丈量着与这片土地的感情。
采访当天,在搬迁户朱文超家记者见到了罗旭东,从聊天中看得出来他已然成为了这个家的常客。朱文超一家自2019年从边阳镇者任村搬到兴阳家园,朱文超告诉记者,现在的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如果当时没有罗旭东与他的同事耐心解释政策及做足动员搬迁的工作,他们一家可能还要生活在那个贫穷的山窝窝里。
“住房各方面很满意,后续生活也有了保障,非常感谢大家给我们的帮助。”搬迁户朱文超告诉记者,现在他和儿子有了工作,每个月的工资加起来将近5、6千元,彻底解决了搬迁后的生活问题。
像朱文超这样的搬迁户在兴阳家园比比皆是,面对他们生活的改变,罗旭东心里很是开心。回忆当初刚接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时,这位初出茅庐的青头小伙卯足了劲想要改变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光阴有限,托付山长水远;胸襟无垠,奉献雨露春风。为了能早日改变这一切,初来乍到的罗旭东一头扎进了深山里,他围绕全县的搬迁计划和边阳镇的搬迁任务,带着政策走村串户。
进村入户走访
罗旭东说,最初接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时,他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大部分群众不愿意搬迁是因为不清楚政策,顾虑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搬,能不能搬,娃娃搬过去以后读书怎么办,家里的土地怎么办,会不会被闲置或征收,搬迁后的生活经济来源怎么办?
面对群众的种种疑惑,罗旭东开出了“明、情、保、廉”4字秘诀良方。用“明”政策,解决不知道该不该搬的问题。用“情”动人,解决舍不得搬的问题。用“保”稳定,解决不敢搬的问题。用“廉”保障,解决快融入与安心住的问题。
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后续工作作调研
动员群众搬出大山的问题解决了,而如何让群众快速过上好日子又成为了罗旭东肩上的重担。一朝行囊肩上走,不见故乡春夏秋,罗旭东开始了扎根安置点的生活,周末、假期不是回家陪孩子陪家人,而是走进搬迁户家中,聊聊家长里短,嘘寒问暖。他深知要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做好,不走进基层,不深入群众,不了解群众,群众根本不可能跟你干。
一枝一叶总关情,总是小事最担当。由于兴阳家园安置点里的搬迁户来自全县各乡镇,各自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为了让搬迁户能够更好融入新生活,罗旭东与安置点内的干部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小区文化服务,定期开展自由服务和搭建组织平台,组织小区开展月文化服务活动,让各楼栋的群众自主组织节目,由社区搭建舞台表演,不仅让群众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拉近了群众之间的感情,增加了邻里间的感情 ,也促进了干群关系的融洽。同时,社区还不断加强小区的治安管理,规范小区的各类治理,让群众生活在一个平安祥和的小区之中。
与社区干部共同商讨完善小区各项工作
此外,罗旭东还不断动员了安置点内大部分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同时,还通过能人带动把扶贫车间搬进安置点内等措施,让安置点内的老人们也有了一份工作。
阮玉梅是兴阳家园打火机加工厂就业扶贫车间的负责人。2019年从边阳镇董油村搬到安置点,来到新环境过上新生活的她在罗旭东的鼓励下开起了扶贫车间,如今不仅自己收入稳定了,还带动了安置点内80多人稳定就业,而这80多人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70%。
除此之外,罗旭东还组织安置点内的干部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完善小区组织架构,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为搬迁群众切切实实解决生活难题。同时还通过就业服务的保障,加大了技能培训,利用公益性岗位和扶贫车间的建设吸纳更多群众就近就业。
加强组织建设,解决群众生活难题
双脚沾满泥土,胸中怀揣希望。罗旭东把投身到脱贫攻坚工作当做自己的荣幸。一直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为目标,为搬迁户做了一件件实事。罗旭东仅仅是罗甸县基层党员在脱贫攻坚路上的一个缩影,正是有了他们努力,让我们与实现全国同步小康目标的距离越来越近。
来 源|罗甸融媒体中心
编 辑|李璨
编 审|肖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