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果正值采收季节
每年七月,贵州罗甸的火龙果陆续成熟进入采摘时节,红通通的火龙果挂满枝头,长势喜人。
罗甸县红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志荣告诉记者,今年7月初,他的“贵台红”火龙果迎来首次采摘,目前第一批火龙果已采摘销售完毕,再过一个星期,第二批果也将成熟上市。
全县3.42万亩
力推连片标准化种植
罗甸地处贵州省南缘,地形以山地为主,县域内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境内热量丰富,终年气温高,无霜期长,夏长东短,素有“贵州三亚”“天然温室”之称。火龙果属于热带作物,罗甸是贵州省内少有的几个适宜种植地区之一。
罗甸县农业农村局药茶中心主任杨勇介绍,2001年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从罗甸县内野生品种中选育、试种成功,罗甸县才有了第一批火龙果,在2007年开始得到大面积推广。随着近年来罗甸火龙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罗甸火龙果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不仅在2013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5年更获得“中国火龙果之乡”的美誉。
罗甸火龙果
为进一步规范当地火龙果种植,提升产出品质, 2019年罗甸县出台《罗甸县火龙果产业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开展罗甸县“一县一业”火龙果全产业链项目建设,积极推广火龙果连片种植和标准化生产模式,计划到2021年实现新建火龙果标准化生产基地3000亩、提质增效基地1000亩,新建年可处理火龙果50000吨的商品化处理及冷链物流配送中心1处,以此推动罗甸火龙果全产业链式发展,进而实现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当前正步入《罗甸县火龙果产业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实施的第二年,截止目前,罗甸全县已发展火龙果种植企业15家,合作社26家,种植大户120余户,种植面积已达3.42万亩,并形成了一条“龙坪--八总”万亩火龙果产业示范带和以马草、茂井、八总等为代表的35个千亩村。
龙坪镇八总村火龙果生产基地规划布局
水、电、路全帮补
多渠道培训提升果品
“坡改梯的高度、宽度,道路硬化、灌溉系统、电力搭建,就连火龙果支架定植间距等各个建园细节都要因地制宜。”针对火龙果标准化基地的建设,罗甸县农业农村局果业中心主任张永忠表示,要根据各乡镇村具体的地质条件及环境情况而建设。以龙坪镇八一村为例,当地实施坡改梯工程要求梯田田面宽度应大于4m,田坎高应小于3.5m;在支架定植方面应控制在111桩/亩,间距为2米*3米。
马草村规划建设的火龙果基地
龙坪镇马草村火龙果基地是罗甸县政府重点规划建设的基地之一,远远望去,成片的火龙果园纵横有序、整齐划一地铺满了整片山坡。
“我们村火龙果园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都是在政府的补贴帮扶下建设起来的,大大降低了建园初期的成本与风险。”龙坪镇马草村火龙果种植户谢永亮笑着说道。由于果园管理得当,种植水平高,2019年谢永亮的果园还获得了“贵州最美火龙果园”称号。
谢永亮的火龙果基地获得“最美火龙果园”称号
然而,在“最美”称号的背后,谢永亮的种植经历也并非一帆风顺。“2011年刚返乡种植火龙果的时候,种出的果子品质都不怎么好。”谢永亮表示,幸而在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培训后,他逐渐掌握标准化火龙果种植技术,通过不断的摸索,改良品质,如今谢永亮种出的火龙果可谓“内外兼修”,每逢上市季采购商络绎不绝。
“没有政府的技术指导,我们压根搞不来。”从水泥工程跨界转行到农业的红心火龙果基地负责人黄志荣也曾有相同的经历,在当地农技人员的悉心指导下,他的火龙果基地在建园后也快速步入了正规。
“每月一次大规模培训,小规模培训基本上每天都有。”罗甸县果业中心主任张永忠表示,跟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近两年对果农的技术指导培训方式已转变成为线下+线上模式:线下农技人员下乡监测,提前防治病虫害,组织培训农户科学用肥用药和采果;线上组建火龙果专班微信群,联合贵州省农委、贵州省果树所、贵州省山地作物研究所、贵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适时、及时为果农做相应的技术指导。
推行“三统三保一分”
产销有保障,供货有分红
得益于独特的气候和丰富的山地资源优势,加上科学的规划建设和成熟的种植管理技术,罗甸县所产火龙果口感细腻、风味独特。为将罗甸县的农产品卖出去、卖得远、卖价好,帮助农民增收,罗甸县创新推行“三统三保一分”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企业、村合作社、农户三方实现共赢。
罗甸火龙果上市销售
“三统”即村合作社向农户统收农产品、县农投公司向村合作社统购农产品、县农投公司联合市场主体统销农产品;“三保”即指通过实行保底订单收购、自然灾害保险全覆盖、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以保障农户;“一分”即县农投公司在销售环节上产生净收益后,县农投公司、村合作社、供货农户可按6:2:2的比例获得分红。
“推行这个机制可以很好地帮助果农规避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并能在保障火龙果销售的同时,通过分红增加果农的收益。”杨勇分析,通过“一县一业”的产业发展思路,火龙果产业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抓手。
来 源|罗甸融媒体中心
编 辑|莫昌玉
编 审|肖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