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来
郭宗莉始终在
“实践—思考—学习—再实践—再思考—再学习”中
自我历练
她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以“教育从辨别孩子需要开始,
从洞悉孩子心灵起步”的
教育理念
不断地探究最适合孩子们的教育方式
为实现幼儿教育的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着
△郭宗莉虽然退休了,但仍为幼教事业默默耕耘
“我小时候读书时特别喜欢小学班主任,非常崇拜她的一言一行。”由此,郭宗莉从小就梦想当一名老师。当她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后,在观摩当时特级教师赵赫老师的公开教学后,她想着如何能成为一名能够读懂每一个孩子、熟谙教育规律的好老师。
郭宗莉对孩子的爱是以关注幼儿的需要为切入口的。她认为:“幼儿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幼儿的需要是发展的。”
一次,郭宗莉到一所幼儿园参观。中午时分,孩子们都在进午餐,可一个三岁的孩子还在偌大的教室里不停地啼哭。同行的教师也帮着带班老师一起哄劝这位孩子,但无济于事。郭宗莉走到了孩子身边,她蹲下身子,向孩子伸出了手,孩子竟然停止了哭泣,握着郭宗莉的手安静地随她走到了餐桌旁,乖乖地吃起饭来。其他教师都觉得不可思议。郭宗莉说:“低龄的孩子在大而陌生的空间内,会因为不知道需要做什么而紧张和害怕。向孩子伸出手起到了安慰和带领的作用,满足了孩子自己要活动的需求。”
△郭宗莉与小朋友亲切交流
郭宗莉每每置身于孩子中间都会有惊喜的发现和收获,她喜欢和每个孩子交流,能够直接观察到他们活动的感受。
令人钦佩的是,当时作为园长的她能够叫出全园500多个孩子的名字。每一个孩子的需求和表达方式,她都会记在心里。她在和孩子们交流的时候,会用半跪的方式或者和孩子都坐在小椅子上,保持目光的平视。她说,让自己成为孩子,就有了“教育从辨别幼儿的需要开始,从洞悉幼儿的心灵起步”的信念。
郭宗莉始终认为强烈的责任心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要求,思南路幼儿园的教师们对此深有感触。从教学活动,到穿着打扮,郭宗莉要求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和个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都力求把幼儿的健康成长放在第一位;教育者应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郭宗丽与小朋友们
教师们惊讶于郭宗莉那犀利的目光,她容不下幼儿园地上有一张废纸屑,看见了必定会弯腰捡起。她一有空就走进教室四处观察:一幅画的位置,会影响幼儿的视觉感受;教师细小的回应行为是否妥当,需要与教师一起探讨……一双会发现问题的眼睛背后是一个充满教育智慧的头脑,因此,当郭宗莉将严谨的治学态度迁移到日常管理中时,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追求细节的真实、有效和完美,成为教师们心中的一杆标尺。也由此成就了思南路幼儿园的“思优”文化,成就了这里优质教育的品质。
△奔跑(选自思南路幼儿园官网)
2000年,郭宗莉建立了上海首个幼教名师工作室。2005年起,她担任了两届上海市名校(园)长培养基地和名师培养基地的主持人,探索形成了“基地带教”的培养机制,为上海市学前教育培养和孵化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名园长和名教师。2018年又被聘为第四期“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导师团专家和教育部国培计划“名园长领航工程班”导师,不仅为上海幼儿园名师的成才搭建了平台,成果经验还辐射全国多个省市,为全国优秀幼儿教师的培养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