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人|李琛颖:“小巷总管”开创一片新天地
2019-08-21 15:17:41 李先元 孙超慧

  • 黄浦新苑小区有居民1800余户,常住人口超5000人,首批试点推进垃圾分类,也是上海21个“自治家园”示范点之一。2013年,毕业于东华大学的80后李琛颖任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2014年接过老书记的班,当上了“小巷总管”。 


    主动历练破解难题 

    年纪轻镇不住场子,是新入职的80后、90后普遍担心的。记得刚来黄浦新苑没多久,小李就因经验不足,被人来了个“下马威”。

    “最近小区常有无证菜贩出没,清早大声吆喝,影响居民生活!”一日,李琛颖在居委值班,有人来电投诉,她未作多想,脱口而出:“那你不去他摊子上买就好了,”“电话的另一端传来指责和抱怨声。

    李琛颖回忆,是老书记带着她向投诉者道歉,又在第一时间发动志愿者劝说无证摊贩离开,事情才圆满解决。

    e16b209208004f5688ca4af9e9e49157.jpg

    李琛颖正主持社区活动

    6年来,李琛颖遇到并处理了各种邻里矛盾,积累了丰富经验。车位之争曾是引发社区邻里矛盾的主要原因。随着业主车辆增多,临停车主要求废除原先“先来后到”的模式。

    如何合理分配公共资源?李琛颖召集居民举办多场听证会,几经协调终于达成一致,希望居民区“当家人”能出面秉公分配。停车难的根本症结在于车位“僧多粥少”,只有想办法增加车位才是良策。

    李琛颖努力与小区周边的单位沟通,世纪联华停车库同意为居民提供30个车位,分流了部分车辆,停车难问题得到了缓解。 

    自治家园议事管事 

    2012年,黄浦新苑成立自治家园理事会,活跃在居民区的各类草根社团从幕后走向台前。居民从“局外人”转变为“当事人”,开始议事管事。

    s_2ce2472898be46868eea05506055d417.jpg

    李琛颖在接待居民

    已经担任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的李琛颖,告别“事务官”,当起“引领者”。她和大家一起制定了自治家园的章程、运作机制和组织架构,力争成为基层自治的方向引导者、能力建设者和组织领导者。

    上海社科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徐中振对他们的自治家园理事会的评价是:“传统社区工作,一般都靠治保、调解、文教等条线干部去做,路径也就是贴告示、请楼组长通知等,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效果并不理想。

    理事会好处在于提供了共同商议社区事务的平台,其八个专委会相当于执行机构,将居委会原有事务性条线工作接了过去,开辟出自下而上走入居委会、参与自治的’八扇门’,形成居民区的新型治理体制结构,应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最近,因小区管道老化引起的邻里纠纷增多,理事会的调解小组正招募成员,纠纷双方当事人来到居委,都是请社工做见证人,签署调解协议。 

    垃圾分类先行试点  

    2017年底,新苑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回收机落户。其三个金属箱子上,分别写着“干垃圾”、“湿垃圾”与“可回收垃圾”。每一户居民都有相应二维码卡片,使用二维码开箱投递垃圾,可取得积分。

    由于每个垃圾桶都有称重系统,达到临界值,系统会向分拣员发送短信,提醒他清运。另一方面,居委会设有后台,通过数据对每户、每幢楼的各类垃圾重量一目了然,可精确知晓垃圾分类在某时间段中的变化。

    类似方法在新苑出现并非首次。据李琛颖介绍,2014年,她依托社区自治家园环境保护专委会,以14号楼28户家庭为样本,每户分发室号,逐一开袋检查,定量分析整幢楼每户家庭的垃圾分类情况。

    s_c5f5554937f04da3ab9d9367daab6640.jpg

    李琛颖(后排右一)举办垃圾分类社区活动后与参与居民合影

    作为首批试点小区,这里的居民大多养成了生活垃圾分类好习惯。2008年,小区成立节能低碳志愿者小组。自治家园理事会成立后,又确立了环境保护专委会。

    2015年,李琛颖尝试开展垃圾分类啄木鸟行动。社工和楼组长走访居民,随机抽查家庭垃圾分类实况。如在两个月里只要两次随机抽查合格,当年就予以免检,并在社区“红榜”上表扬。这样的检查成绩一时成为邻里间的热门话题。成绩好的居民还主动报名参加啄木鸟小组。

    目前,居民自觉垃圾分类率已达60-70%,1000余位业主注册智能化垃圾分类与减量系统,其中可以利用的湿垃圾也未曾被落下。李琛颖找到“都市绿农”环保组织,商讨合作,在小区安放“堆肥箱”,居民可投放规定种类的湿垃圾,以便制作无公害绿色肥料。

全部评论
  • 匿名用户 2021-04-23 00:05:47
延伸阅读
阿拉黄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