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在贝尔格莱德国际书展为一位残疾读者签名
1952年,赵丽宏出生于上海。1968年中学毕业时,他“上山下乡”,回到故乡崇明岛插队落户。当时赵丽宏身体瘦弱,肩挑200多斤大粪,一天下来,肩膀都烂了,血肉和衣服黏在一起。在那段艰辛的岁月里,文学成为了他的一根救命稻草。
“读书和写作,是我在孤独困顿中的自救,是一个落水绝望的人在波涛和漩涡中抓到的救命稻草”
每天夜晚,在油灯幽暗的微光中,赵丽宏在日记本上涂鸦,写生活的艰辛,写他的饥饿,写大自然对他的抚慰,写他的困惑和憧憬。
善良的乡亲关心赵丽宏,他们发现,只要一看到书,赵丽宏眼里就发光。于是,生产队里的农民只要家里有书,全都翻箱倒柜地找出来,送给他。赵丽宏依然记得,农民送来的书中有《红楼梦》《儒林外史》《初刻拍案惊奇》《孽海花》《福尔摩斯探案集》《官场现形记》等等。赵丽宏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
回过头来看,在那段岁月中,赵丽宏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也感受到人间的爱和善。“它开启了我文学生涯,我沉迷在阅读和写作中,忘却了身边的困境,忘却了物质生活的匮乏,也忘却了孤独。读书和写作,是我在孤独困顿中的自救,是一个落水绝望的人在波涛和漩涡中抓到的救命稻草。”
2018年6月,赵丽宏和叙利亚著名诗人阿多尼斯在巴黎阿玛通出版社合影
1977年恢复高考时,赵丽宏已经25岁,儿时的梦想还是让他作出了选择——参加高考,并顺利考取了华师大中文系。进入校园后,赵丽宏继续写散文、写诗歌。大二的时候,他写过一首诗《春天啊,请在中国留步》。
当时他对国家的前景充满希望,但还无法忘记刚过去的“寒冬”,还有点担忧。这首诗发表在《文汇报》上,被张贴在校园文史楼的报栏里。这么多年过去了,直到今天,这首诗仍然被人在各种场合朗诵。听着自己年轻时代的诗作,他并不觉得过时,因为诗里的感情很真挚,是发自肺腑、饱含感情的,所以多年以后依然能打动人。
2018年7月在智利诗人聂鲁达故居举办《疼痛》朗诵会
赵丽宏的微信昵称是“礁石”,他说,“我是蛮执着的,就像礁石一样,以不变应万变。万变的是世事,是永远花样出新的时尚;不变的应该是一个写作者的心境,也是我对人生的态度,即所谓在喧嚣中寻宁静,在烦扰中求纯真。”
赵丽宏和孩子们在一起,他对他们说:“把一本书读到心里,因为它会陪伴终生”
如今赵丽宏在文坛赫赫有名。他是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上海诗人》主编,交通大学、华师大兼职教授。身负重任,他却说:“头衔不重要,文字被读者接受和认可才是我心中最在意、最看重的。”
2018年11月,赵丽宏和莫言同访阿尔及利亚
五十多年的笔耕,沉淀为100多部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各类专著,还有十八卷文集《赵丽宏文学作品》行世。他的作品曾数十次在国内外获奖。散文集《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日晷之影》获首届冰心散文奖;十多篇散文被编入国内中小学和大学的语文课本,有多篇作品成为我国香港和新加坡的中学课本的范文。
赵丽宏在其诗集《疼痛》法文版首发式暨诗歌朗诵会上,和法国著名诗人汤思朗分别用中文和法文朗诵诗篇
2013 年他荣获塞尔维亚斯梅德雷沃城堡金钥匙国际诗歌奖;2014 年获上海市文化艺术杰出贡献奖。今年6月,他又荣获罗马尼亚的爱明内斯库国际诗歌奖,这也是罗马尼亚诗歌领域最高奖项。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法、俄、意、保加利亚、乌克兰、塞尔维亚、日、韩等多国文字在海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