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孙中山故居位于黄浦区香山路7号(原莫利哀路 29号)。建于20世纪初,两层砖木混合结构的法国风格花园洋房,坐北朝南。这栋住宅是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捐赠给孙中山的,1918年6月至1924年11月间,孙中山曾与夫人宋庆龄寓居于此。
△1922年9月,孙中山、宋庆龄在莫利哀路29号合影
1918年5月,孙中山辞去海陆军大元帅职务后,于6月26日抵达上海,居住在此。孙中山在此完成重要著作《孙文学说》和《实业计划》。《孙文学说》奠定了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实业计划》是孙中山对革命成功后社会建设相关规划的纲领性文件,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现代中国勾画出宏伟的蓝图,提出以国家为主建设各项社会基础性事业的全局计划,同时也是近代以来政治领袖首次针对整个国家社会建设和实业发展提出的全面系统的规划。
△《申报》刊登的《孙文越飞宣言》
1920年11月,孙中山在此会见共产国际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1922年8月,在此会见李大钊、林伯渠及苏俄特使越飞的代表马林,就中国革命和改组国民党问题进行交谈,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思想。1923年元旦,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1月17日,在此会见沪上各团体代表60余人,号召团结起来奋斗,使中国成为一独立国家。19、20日,在此宴请、接见苏俄代表越飞。26日,发表《孙文越飞宣言》。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明确对国民党进行全面改组,实现国共合作。
△孙中山故居
1925年,孙中山病逝后,宋庆龄仍居此。八一三事变后,宋庆龄撤离上海,故居家具物件委托亲友妥为保管。1945年年底,宋庆龄将此处建筑连同陈设移赠国民政府,作为永久性纪念地。新中国成立后,屡次全面维修,故居内的陈设由宋庆龄按当年居住时的原样布置。1961年3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黄浦区南昌路180号(原环龙路44号)是沿街砖木结构二层西式建筑的一部分,曾经国民党上海执行部设于此,它见证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重要历史,留下了许多共产党人的身影。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旧址今貌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发展三民主义,采纳“联俄容共”政策,决定开展国共合作。会议决定中央执行委员会设于广州,同时在上海、北京和汉口分别成立地方执行部,作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派出机关。
上海执行部设秘书处和组织部、宣传部、工人农民部、青年妇女部、调查部五部。曾在上海执行部工作的共产党员有文书科主任兼组织部秘书毛泽东、组织指导干事罗章龙,宣传部秘书恽代英、检阅本国报纸干事韩觉民、宣传指导干事施存统、沈泽民,工人农民部秘书邵力子、调查干事邓中夏、办事员刘伯伦、王荷波,青年妇女部助理向警予等,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派出了精干的力量到执行部工作,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黄埔军校上海招生处就设立在上海执行部内,上海执行部为黄埔军校第一期招募了一百多名优秀学生。
△1924年5月5日,上海执行部在孙中山与所举行庆祝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三周年纪念活动。后排左起:第二人毛泽东、第八人恽代英;前排左起第一人邓中夏,第十人向警予
早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成立之前,孙中山就在这里设立国民党上海临时执行部,即国民党的中央机关,俗称“国民党总部”,由孙中山委派廖仲恺、胡汉民等负责,并作为国民党机关刊物《建设》杂志社社址。1925年12月,国民党西山会议派勾结上海执行部中的右派,强占环龙路44号,并在该处设立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二大”正式决定,撤销上海执行部。
1959年5月26日和1977年12月7日,两次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