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会馆今貌
1926年10月23日、1927年2月22日,为响应国民革命军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建立新政权,上海工人曾两次发动武装起义,但由于缺乏经验和准备不足而失败。
1927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联席会议决定,准备发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中共中央和上海区委为此成立中共特别委员会,由陈独秀、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和汪寿华五人组成,作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最高领导机关。
三次武装起义场景—1927年武装起义时的工人武装纠察队
特委下设特别军事委员会,周恩来出任负责人,并担任武装起义总指挥。军委在南市、浦东、闸北设立3个指挥部。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任南市总指挥。
当年3月20日,北伐军前锋到达上海近郊龙华,上海处于四面包围之中。21日晨,上海区委作出发动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决定。中午12时,小南门救火会的警钟楼钟声敲响,黄浦江上的轮船和各工厂的汽笛齐鸣,全市80万人举行总罢工。
下午一时半左右,起义正式开始。沪南工人纠察队分路进攻淞沪警察厅、各警察署、南火车站、大南门电话局及高昌庙兵工厂。4小时后,工人纠察队控制了沪南地区的通讯和交通枢纽,第三次武装起义首战告捷。
3月23日,南市工人纠察队在三山会馆举行总指挥部成立大会,大门口横挂着“上海南市工人纠察队总指挥部”的红布条幅。周恩来出席成立大会,亲切地慰问全体纠察队员。
三山会馆门口旧貌
三山会馆原位于半淞园路239弄31支弄15号,1909年开建,1914年竣工。主体建筑占地1000平方米,整幢建筑雕梁画栋、殿宇高大、别致秀丽,富有福建特色。1985年,因中山南路辟通拓宽工程的需要,三山会馆移建至中山南路1551号,1989年9月经修复正式对外开放。
1927年3月21日晨,中共上海区委正式作出配合北伐军发动武装起义的决定。上海区委所属的沪东、沪西、浦东、闸北、南市、法租界、公共租界(沪中)和吴淞各部委的负责同志,分头通知各厂、作坊、商店、报馆、电车公司、邮政局等单位的党组织、工会、纠察队的负责同志和市政交通总工会、印刷业总工会、店员总工会、洋务总工会等党团书记,于法租界西门路西成里173号(今自忠路361号)召开紧急会议。
自忠路361号(原西门路西城里173号)
罗亦农代表中共上海区委和上海市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宣布紧急命令:3月21日正午12时正,举行全市总同盟罢工。
当天正午,随着南市救火会的钟声,停泊在黄浦江上的轮船和全市工厂的汽笛齐鸣。上海80万工人参加罢工,同时学校罢课,商人悬旗罢市。
位于自忠路361号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秘密活动地旧址,建于1926年,沿街双开间两层石库门建筑,坐北朝南。这幢建筑见证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部分起义命令的起草和发布,一些重要会议和准备工作,包括举办工人纠察队的军事训练班等。旧址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临时市政府旧址
位于中华路581号小南门救火会警钟楼的钟声,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全市总同盟罢工和起义的标志信号源。随着洪亮钟声响起,反抗军阀统治的行动开始了。
小南门救火联合会警钟楼旧址
警钟楼建于1910年,为一幢由钢筋混凝土基座和钢结构组成的现代构筑物,高10.58丈,共6层。第四层悬警钟,钟高3.9尺,下口6尺,重4800磅,用纯铜铸成,钟鸣响时声震数里。楼顶建有瞭望室,设望警日夜驻守,遇火情时鸣钟报警。
上海临时市政府委员就职时合影
1927年3月22日,4000余名代表在南市九亩地新舞台(今露香园路开明里)召开第二次市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上海市政府委员19人,组成了上海市民政府,23日开始在蓬莱路171号原上海县署办公,委员们聚集在大楼门前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上海临时市政府只存在了24天,它是上海历史上第一个民选政府,也是在党的领导下,最早由民众在大城市建立起来的革命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