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6月30日,作为全市旧改任务最重的城区之一——黄浦区已完成旧改签约居民8000户,提前完成全年旧改任务。8000户家庭将告别“蜗居”,喜迎新生活。我们聚焦老房旧居,关注那些有关“旧改”的故事……
穿过窄窄的巷子,走进地块内的梧桐路190号,在一排破旧的小楼中,爬上10多级破损的木质楼梯,就到了居民朱洪兰的家。
朱洪兰今年57岁,4岁起就住在梧桐路,如今一家三代六口人,挤在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内。
昏暗的房间被隔成前后两间,“前屋”由朱洪兰75岁的母亲居住,最显眼的地方竟然摆着一只改装过的手拎马桶——木质凳子抽掉座椅部分,放置上马桶;“后屋”由朱洪兰的弟弟居住,冰箱、餐桌等生活设施之外,再也放不下固定的床铺,只能在睡觉时支上一张简易床。顺着“后屋”墙边一个陡峭小梯子上去,是一个低矮的阁楼,成年人在里面站不直,朱洪兰与两个女儿带着外孙女共四人已在其中蜗居了9年。做饭的地方称不上厨房,只是房间外、楼梯转角处的一块空地,两户人家合用,见缝插针地摆着厨具。
拥挤的“后屋”摆不下固定的床铺
朱洪兰一家这几天正在打包行李,房间内堆满了大大小小的袋子,连朱洪兰母亲睡觉的床都被收拾起来,晚上在一张不舒服的简易床上睡一下;但老人很开心。6月22日,福佑中南块旧改预签约期的第一天,他们全家就去办理了签约手续。
“我心里真是高兴啊!盼了这么多的旧改,终于成真了!”朱洪兰的母亲说。
福佑中南块,老旧住房密布、空间狭窄、商居混杂,涉及居民3400余户,基本都在使用手拎马桶与合用厨房,居民旧改意愿非常强烈。
成年人根本站不起身的阁楼,是朱洪兰与两个女儿、外孙女等四人的蜗居之处
不仅居住空间狭小、厨卫等基本生活设施缺乏,由于旧改地块内的房屋大都有八九十年历史,绝大多数房屋阴暗潮湿、漏雨严重、电线老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我们的房屋都是木质结构,由于年代久远,损坏得厉害。”一位站在弄堂内纳凉的老居民告诉记者,居民对老城厢破旧的房屋喜欢用这样一句话形容,“老猫跳到房顶上,房子也跟着抖三抖”。
朱洪兰家就遇到了几次险情:一次,家里屋顶的老化电线突然着火,她的母亲在屋内及时呼救,火情得到了扑救;还有一次,合用厨房的木质屋顶整体掉下来,咣当一声,砸烂了两户人家的厨具,幸好当时下面没人在做饭。
即将告别从4岁起就开始居住的老房子,57岁的朱洪兰感慨万千为了让75岁的母亲能够“舒服”一点上厕所,朱洪兰请人帮忙改造了这个手拎马桶
福佑中南块属于福佑地块旧改第二期,去年10月该地块第一期的北块启动征收,涉及居民近3300户,集中签约首日签约率便突破90%,不到一周签约率达到99%,目前已基本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