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亲历 | 烈日下执勤2小时,交警制服搓得出盐
2019-08-02 15:30:17 王月华 顾依伦 孙超慧
  • 连日来

    上海持续高温天气

    有些岗位需要在酷热环境下工作

    日前

    记者与交警一起上岗

    体验高温下的坚守……

    s_2118ce8e57af45a095beddf6c2a1d882.jpg

    7月30日10时03分,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了高温黄色预警信号,午后,全市多地气温突破37℃。路上的行人大多行色匆匆,不时擦拭着额头和脸颊上的汗水。记者于当日跟随黄浦公安分局交警支队一大队警长黄俊,来到了外滩“一级岗”——南京东路、中山东一路路口,现场体验高温下交警执勤中的酸甜苦辣。


    早上8时
    短短10分钟,完成9次任务

    s_ecbbc853ec0046fb94daa89fed1f8d86.gif

    这一天,是黄俊的早班。早上6点30分不到,他就早早地到达了岗位。清晨的外滩,没有了夜晚的摩肩接踵,但早锻炼的人群和来往车辆依然不少。迎着朝阳,戴着头盔、系着重达八九斤“六件套”的黄俊,早已汗流浃背。

    早上8时多,这时候外滩的早高峰来了。记者对黄俊执勤的行为数量进行了统计,短短10分钟内,他便执行了包括劝离违章停车、警示超越停车线的行为、劝阻行人闯红灯、为行人指路等任务达9次之多,几乎平均每分钟都要处理一件相对微小的事务。而黄俊在30分钟内往返于路口各个方向的次数多达11次。而半个小时之内,他停下来休息补水的时间仅用了40秒。

    s_d2536a8e4d9e49d0895bfcc9d0b2c5c7.jpg

    路口的车流量随着早高峰的到来而迅速增加,他处理事件的难度和工作强度也在不断加大。经常是这边刚劝离好违规停车的车辆,那边又要警示对面的行人不要横穿马路,空隙时间还要回答路人的各种花式提问。于是,他的哨子一次次被吹响,在车流和人声之中显得格外响亮。

    由于马路中间没有任何遮蔽物,他只能直面阳光的照射。他的警衣已被汗水浸透,脸上满是豆大的汗珠,但两手依然规范有力地打着手势,根本没空擦汗。黄俊告诉记者,达到35度以上时,执勤个2小时,一般都湿透了,警服甚至能搓得出盐。虽然汗水习以为常,但防晒工作必须要做。这几年他已摸索出一套防晒办法,就是穿长袖不穿短袖、戴冬盔不戴夏盔。黄俊说,烈日下,相比皮肤晒黑,最难受的还是眼睛,“额头上的汗水因为来不及擦,会不断流进眼睛里,刺激到眼睛,那是我们最没办法克服的。”

     

    中午11时
    一声“谢谢”就足够

    “在非高温期间,一级岗的重要路段根据规定都要保持有交警在岗;而在高温期间,我们的执勤时间比平时缩短了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自己的工作。”完成路口指挥的黄俊,脱下帽盔、擦了把汗、喝了几口水,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巡逻工作。

    s_bfb79747eb074259a596e1ced88b2f6a.jpg

    在南京东路路口,黄俊发现一辆黑色轿车违规停在路边,他马上骑过去,一位中年妇女神色焦急地向他求助:车轮胎爆了,她急着送儿子出国赶飞机。“实在不好意思,你能帮我换下轮胎吗?”

    面对这位女士的恳切求助,黄俊没有丝毫犹豫,当即下了摩托车,迅速设置好停车警示标志后,熟练地从她的车后备箱取出备用轮胎,不顾烈日暴晒、地表温度高达40多度的炎热,浑身汗透、仅用了10多钟便帮助车辆更换了轮胎,让母子俩可以赶赴机场。“谢谢侬!谢谢侬!”这位女士一边上车,一边连声道谢。

    s_3f5235a757654107b13e403cda82019f.jpg

    “这些都是小事,能帮别人就尽量帮。”从业6年多,凭借着待人热情,做事认真,遇到群众有困难会主动管的踏实工作作风,黄俊一直被老百姓们称赞为新时代的“马天民”。这不,刚帮助了一位爆胎车主,马路对面,一位导游又紧急向他求助。记者马上和黄俊一路小跑了过去,“她说心脏不舒服,走不了了。”在中山东一路的人行道上,一位70多岁老人躺在地上,脸色苍白,看上去很不舒服。

    黄俊了解到情况后,马上奔向摩托车,争分夺秒地从车子后备箱的应急包里取出“保心丸”和矿泉水,一边对老人实施急救,一边向指挥中心报告,叫来120急救车将老人送进医院。

    “外滩是上海的‘名片’,中国的‘窗口’,我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中国警察的形象。”黄俊直言,在外滩执勤不仅无上光荣而且责任重大,作为一名交通警察,只要穿上警服,就要主动服务群众。


    下午3时
    问不倒的“活地图”赢得老外称赞


    外滩作为上海的著名地标,每天要接待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到了节假日更是游人如织。“在这里执勤,遇到最多的就是问路。”黄俊告诉记者。

    s_04445e7bc6644d00977f33cf0560a064.jpg

    那一天里,问路多到什么程度呢?黄俊给记者分享了这样一个哭笑不得的小故事:女朋友有次正好经过外滩,想给他送瓶水,和他说个几句话。但是,当女朋友找到他,递上水,刚想开口,黄俊就不断地被旁边游客拉去提供问询服务。“过来10分钟,我俩没说上几句完整话,一直插不上话的女朋友只好悻悻地走了。”黄俊说,还好,家里人都很理解他工作的特殊性。

    这不,采访间隙,一位外国人找到他,问什么地方可以换外币。对外滩地区熟门熟路的黄俊当即就告诉这名外国人,“马路对面的中国银行可以换。”外国人说了声“洋泾浜”的谢谢,满意离开了。

    s_12886a734c364d9ca99cc36bc9e7b99c.jpg

    黄俊说,交通执勤是本分,问询指南是服务。从万国建筑的历史文化到网红小店的探索寻访,黄俊每天要面对150到200次的各种问询。他利用工作闲余时间,走街串巷,实地了解外滩区域的各类建筑,网络搜索,搜集每幢建筑的历史资料。现如今,黄俊早已把外滩1号到33号的历史典故熟记于心,同时,他也熟知外滩区域的每一条公交线路,真正做到了有问必答,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外滩“活地图”。

全部评论
  • 匿名用户 2019-08-03 23:28:29
延伸阅读
阿拉黄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