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发布,老城厢垃圾分类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推进中。老西门街道通过党建引领模式,制定“一小区一方案”的推进模式,探索老城厢垃圾分类“新时尚”。5月5日起,龙门邨小区垃圾分类模式正式开启,赶紧来感受一下老城厢的垃圾分类“新时尚”吧。
共商共议
今年3月,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居民区党组织多次召开专题讨论会。起初,大家担心和顾虑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居民投放习惯难以改变。但是,大家都有一个集中的共识,就是“垃圾分类,势在必行”,最终讨论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就是“并点撤桶”、“定时定点”、“全面发动”、“监督跟进”。
形成方案
通过逐户走访宣传、召开居民意见征询会等形式,最终确定了每天干垃圾、湿垃圾的投放时间段,每周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的投放时间段以及每周大件垃圾的投放时间段。将日常生活垃圾投放点位从6处撤桶并点为2处,投放地点设在小区居民出行比较集中的13号与16号交叉口以及96号附近。
宣传发动
自3月份以来,龙门村居委已组织垃圾分类志愿者、专职管理员、楼组长、社区居民等相关培训活动累计20余场次。在走访排摸阶段,针对湿垃圾桶入户占空间的问题,龙门村居委提出壁挂式垃圾桶的解决办法,受到小区居民的普遍欢迎。
实施启动
5月5日清晨,龙门邨小区的垃圾分类模式正式开启。小区里原来零星摆放的垃圾桶已经被提前撤走,取而代之的是分别设在2处投放点上干湿成组摆放的“两分类”垃圾桶和崭新亮丽的移动式“四分类”垃圾箱房。7:30刚过,就有居民提着在家分类好的湿垃圾、干垃圾来到投放点进行投放,驻守在投放点上的志愿者一边检查居民“湿垃圾”的纯净度,一边指导居民将湿垃圾“破袋”后倒入湿垃圾桶中。
在非投放时间段,小区内垃圾桶全部撤走,为防止小区内垃圾落地,巡逻保障志愿者队伍会随机进行巡查,一旦发现落地垃圾,就开始“追根溯源”查找垃圾主人,进行上门沟通劝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