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路72号,是顺天村居民区唯一一座民国时期建造的花园洋房,历经了百年的洗礼、时代的变迁,从最先的一户大家,演变成如今居民户数25户加1户店铺的门幢。
江阴路街区在“微更新“的改造工程中,由最初的微更新1.0建立“社区共享空间”,到2018年微更新2.0打造“美丽街区”,再发展至今年微更新3.0的“深入居民居住区域,建设美好居住环境”,由表入深,由大格局至小切实,层层推进,步步夯实。
此次72号院落为更新工程对象,以大修百年房屋为依托,改善居家环境为目标,植入现代设施为契机,同时增加为老设施项目,为社区居家养老做铺垫。
从家庭及年龄结构看,20户常住居民中以主干家庭为主,大多均为退休的夫妻俩居住在这里,子女并不一起生活;少部分为联合家庭,祖孙三代或四代居住在这里。因此超过60岁的老人数达实际居住总人数的65%。
72号在改造前的整体环境比较差,公用部位乱堆物、乱搭建,屋顶粉刷涂料脱落、木料断裂、瓦片破损渗水,公用卫生设施脏污不堪、马桶不够用,楼道光线黑暗,污水管、排水管烂穿孔、电线老化,居家养老环境差且设施缺失存在多种隐患,各类问题在72号都十分凸显。
从18年深秋至19年开春,经多次实地考察并多方调研后,由街道牵头安排施工单位对72号做整体方案设计,居委召集72号全体居民召开2次动员会,告知居民此次修缮的目标及政策,并动员居民一定要积极配合这次施工,好好把握住这次政府的阳光政策。
施工过程中,居委干部及时与居民沟通交流,听取居民的想法与担忧、矛盾与冲突,且耐心细致地汲取居民们对大修的意见和建议,以解居民之所忧为前提,将每户居民的切实问题报给施工方,让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一并解决,同时也加快了工程施工的进度。
因为居委干部深知,若想要把这次工程做好,在建设美好居家环境的同时,又精准地解决居民居住的实际问题,将有限的资金用到实处,那住在里面的居民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他们是最了解72号的人。
最初当居民们听到要大修时都表示同意,但大多居民都持消极态度。生活在一个院子都几十年了,谁不了解谁的性格及生活习惯,想要做如此大规模的改变,谈何容易,决不相信那么多户居民都能齐心配合施工,其中还包括房屋出租的;再者,施工队能做到什么程度,能解决多少问题,居民们抱疑问态度。
居委社工同时在居民与施工方,居民与居民之间,自主户与出租户等多方架起了连接的“桥梁”,让各方都能听到对方的心声,避免引起相互间正面冲突及不必要的误会,达到一个有效的沟通,且做到公平公正的看待及处理问题。
施工方按整体规划的大方案施工,将居委汇总的居民需解决的实际居住问题做了小方案,同时推进。
随着工程的不断推动,居民多年来心头一直牵挂着的房屋问题终于得到了修缮,困难需求也得到了针对性的解决。就这样一步一步,居民们对这次施工开始建立起信心,大家的想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多年堆物问题解决了,乱搭建规整了,房屋修好了,卫生间焕然一新了,邻里间也更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信任度也提高了!
改造前
改造后
改造前
改造后
一切的修缮,归根结底,还是居民自己所用,通过居民们的大力配合,经过4个月不到的时间,72号周围环境变干净整洁了!居民们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纷纷主动向居委提出要求一同帮助订立相关“使用公约”,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居民们由衷感叹到,72号真变美了,我能安心在72号居家养老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