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加减乘除”得答案?小东门的垃圾分类工作法有奇效!
2019-07-17 11:49:00 小东门街道 孙超慧
  • 上海最近正在进行史上最严格垃圾分类行动

    各街镇都在尝试因地制宜

    制定适合自己的垃圾投放方案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人发出疑问:

    老城厢会不会成为垃圾分类的盲点?

    s_fbd6f90f3dd14554910d190ada2162ba.jpg

    对于这个问题

    小东门街道巧用“加减乘除”工作法来回答

    s_d457efdeee2d4479b1defe8a490a18bc.jpg

    小东门街道“二元结构”明显,共16个居委,有14个存在二级旧里,尤其是老城厢区域,基本都是二级旧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经前期调研排摸,针对老城厢区域弄堂道路小、公共设施少、外来人员多、居住环境杂等特点,在老城厢垃圾分类工作中采取了“加减乘除”的做法,取得了初步成效。


    大势所趋,做好加法,确保宣传全覆盖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情,实则大问题。《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后,把垃圾分类从日常生活小节提升到了法律层面,垃圾分类势在必行。小东门街道立即广泛宣传垃圾分类工作,先后组织垃圾分类知识讲座120余次,培训7000余人次,入户宣传2万余户,资料发放2.7万余份,让垃圾分类在街道辖区居民中做到家喻户晓,同时街道投入近50万元,为老城厢量身订做了43个符合老城厢实际、反映老城厢文化的临时垃圾投放点厢房,并在有条件的垃圾厢房旁边设置洗手池、整容镜、休息椅,便于因湿垃圾脱袋弄脏手的居民清洁,年老腿脚不便的居民暂坐,充分体现城市管理中的温情和温度。

    趁势而上,做好减法,确保减量全方位

    由于老城厢居民长期以来生活习惯所致,小东门街道二级旧里内存在着许多零散的垃圾桶,有的短短一百来米弄堂内就有4、5处放置垃圾桶,即影响环境也不利于分类管理,为减少环卫人员作业量的同时减少街道二级旧里零散的垃圾桶,便于垃圾分类监管,街道在充分宣传、征询意见基础上,把垃圾投放点从原来的120余处缩减到61处,为减少垃圾投放点给居民带来的不便,街道在居民中积极推广由黄浦区绿化市容局倡导的垃圾回收“拾尚包”,作为减少垃圾总量的有效补充。

    因势利导,做好乘法,确保参与全领域

    小东门街道通过党建引领激发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的热情,以党员先行引导辖区居民不断增强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借助“零距离家园”共建共治平台,建立一支达491人,融合楼宇、社区、学校等多元素的“新时尚文明劝导服务团”志愿者队伍,促进不同领域的单位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工作。选取不同性质小区作为垃圾分类先行试点小区,以点带面,使支持践行垃圾分类的人群形成几何级增长趋势,让“垃圾分类小习惯”成为“文明之路大时尚”。

    顺势而为,做好除法,确保乱象全消除

    为补上老城厢区域市政服务薄弱这块短板,小东门街道将有经费保障的垃圾厢房管理员、志愿者工作岗位向老城厢区域倾斜,把占街道总配额80%的78名垃圾厢房管理员,配备到老城厢区域,同时将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与获得社区服务点奖励积分挂钩,让志愿者可以优先使用社区服务点的资源,努力使老城厢区域与商品房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相均衡。对那些不听劝阻、不配合分类工作的,充分调动厢房内、弄堂里热心阿姨、爷叔邻里监督作用,鼓励居民之间对违法不按规定分类、乱扔垃圾行为“随手拍”,并对屡教不改的给予相应行政处罚,发动居民相互提醒、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坚决消除不按规定分类、乱扔垃圾现象。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阿拉黄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