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桥一用就用了20年的社区工作法,为啥这么有“生命力”?
2019-07-15 10:15:36 上观新闻 孙超慧
  • 黄浦一个社区

    首创了一个社区工作法

    不仅用了20年

    其经验还推广到各区

    一个源于社区治理又作用于社区治理的工作法

    为何这么有生命力?→

    s_24429102a54d477eb57307cd2f65106a.gif

    “一条不足百米的小路,周围是五家开发商开发的楼盘物业,小路成了脏乱差的管理‘盲区’。街道与居委会将周边居民组织在一起,讨论出两个字:‘修路’。如何修?居民们说得算。多个听证会、几百位居民参加,大家争先恐后发言,一个个合理诉求最终变成了现实。路修好了,装上了路灯、垃圾桶,还安排了值班人员。居民露出满意的微笑。”

     放在当下,这可能是个再普通不过的社区自治案例;但这却是发生在20年前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的事儿。

     

    20年前,五里桥街道诞生了实现社区共治自治的“三会”制度——通过听证会、协调会和评议会,让居民的事情,居民说得算。

    近日,“新时代优秀社区工作法展示暨基层群众自治‘三会’制度实践20周年研讨会”在五里桥街道举行。会上发布了《黄浦区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居民区“三会”制度的指导意见》,将进一步推动“三会”制度在黄浦区的发展与创新。

    1999年起,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积极探索,在全市首创以“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为主要内容的“三会”制度,并在实践中深化形成“三会”分别配套“公示制、责任制、承诺制”,再到在“三会”前增设“议题征询会、民主恳谈会和监督合议会”等做法,有效提升了基层民主自治水平,在全市得到广泛认可和复制推广。2017年,“三会”制度写入《上海市居民委员会工作条例》;2018年,“三会”制度入选“上海改革开放标志性首创案例”,并在上海各大媒体集中报道;同年,以“三会”制度为核心内容的紫荆社区工作法入选民政部100个优秀社区工作法。

    “三会”制度切实解决了谁来协商、协商什么、如何协商和提升成效的问题五里桥街道党工委书记沈永兵说,“三会”制度传承20载且不断深化发展,具有三个特性:一个是适用范围较广“三会”制度使用以来议题不断丰富,目前已涉及6大类30多个小项,基本涵盖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的绝大多数领域,适用范围的广泛性,确保了会议的召开频率和社区议题相关群体的参会频率。二是操作流程规范简易。“三会”制度操作手册对会议的适用事项、参会人员范围,以及会前、会中、会后等各环节的关键要素都做了详细论述,按照会议召开的一般顺序分为9大类百余个步骤,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操作指引。三是社区参与度较高,“三会”制度作为基层民主协商平台,围绕社区公共议题,很好地调动了社区各类治理主体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也给了我们社区所谓“吃瓜群众”关注社区事物的机会。

    在五里桥街道,“三会”制度不断创新。“三会”制度早已走出黄浦,走向了上海各基层社区,成为引导居民自治的有用“工具”。

全部评论
延伸阅读
阿拉黄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