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代昆曲人而言,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艺术,如何在传承与发展中再现“春色如许”的辉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有着三十余年舞台生涯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谷好好表示,201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用优秀的作品去记录这个时代、反映生活、赞美祖国。 届时,上海昆剧团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起创作精彩节目,让600年的昆曲与600年的故宫携手为新中国70华诞献礼。 热爱戏曲,坚持初心 谷好好回忆起学戏经历。她专攻工刀马旦、武旦,师承昆剧表演艺术家王芝泉。她基本功扎实,嗓音清亮,扮相俊美,戏路宽广,是当今昆坛享有“百变刀马”之美誉的表演艺术家。 谷好好的性格有点像男孩子,做事情干脆利索,从小对文艺表演的热爱让她走上了演艺路。1986年,13岁的谷好好从浙江温州来到了上海,并顺利考入了上海戏曲学校昆曲班。她分在闺门旦组,学起了《惊梦》《断桥》《赠剑》,在老师的精心培养下,走进了昆曲的艺术殿堂。 但是谷好好骨子里的好动与闺门旦卿卿我我、忸忸怩怩的形象不合,她认为学武旦在台上舞刀弄枪、大打出手才过瘾。在这样的执念下,当课后其他人都在练水袖的时候,谷好好偷偷地练起了武旦的基本功。 上世纪80年代,练功房里的谷好好 王芝泉老师得知谷好好痴迷武戏,便问她:“听说你想学武旦,学武旦是很苦的,你受得了吗?”“我行。”“那么让我看看你的腿。”谷好好从王老师的话里看到了希望,于是抬腿就踢,不知踢了多少下,可是王老师也不喊停。 倔强的谷好好一直忍着,凭着这股劲换来了老师的一句话:“那就转班跟我先学一出《挡马》吧。”于是,她便“弃文从武”开始了新的艺术生涯。圆了武旦梦的谷好好更加刻苦练功学习,在老师的严格训练和悉心指导下,她学会了“双脚掏翎子”。 谷好好这么多年的坚守源于一种强大的支撑,那就是对昆曲的热爱与痴情。“我觉得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唱戏。掌声、鲜花和眼泪都是来自于昆曲。此生我从事昆曲艺术,是我最甜美的梦。”谷好好表示,她会把昆曲当成一辈子的情人来守候。昆曲最大的魅力就是对人的滋养,特别是心灵的润泽。 从昆曲的文本到舞台呈现,中国传统美学特征尽在其中,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从中感同身受。在从事艺术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谷好好始终相信“吃苦、团结、挑战”的精神力量最可贵。数十年来,她走过清贫和寂寞,倾注了青春岁月……如今回想起来,谷好好觉得无怨无悔,很甜蜜。 传承昆曲,培养“昆虫” 如今身为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的谷好好,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推广。谷好好认为,新时代下的昆曲,只有培养更多优秀青年演员,打造更多优秀剧目,培育更多的"昆虫",才能成就昆曲的辉煌。 谷好好参加2017上海市中秋戏曲晚会演出 对于年轻一代演员的传帮带,谷好好认为艺德的培养是首要。在谷好好入行的时候,老师就教导她“演戏先做人”。其次,学戏不是享福,而是要准备吃苦,年轻演员一定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不可能在台上游刃有余的。一个演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优秀人才,必须身怀绝技,这离不开长时间的刻苦训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行话说,耐得住寂寞,才能有机会享受鲜花掌声。 除此之外,谷好好十分注重观众的培养。她认为,没有观众的剧种是没有生命力的。昆剧的戏迷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昆虫”。 对于昆剧的普及和推广,谷好好一直注重培养“昆虫”的成长,上海昆剧团一直在完善“昆虫俱乐部”,不仅持续推出好戏,也鼓励昆剧迷们来演戏唱戏。这两年有不少年轻观众主动走进了剧场,痴迷于传统的戏曲文化。 多年前,上昆就开始积极推进昆曲进校园、下基层、进社区,不断扩大昆曲群体。一次又一次导赏、讲座或演出向观众展示昆剧的独特魅力和人文气质。 通过这一系列普及培养,大批年轻的“昆虫”成为昆曲焕发青春活力的有效推动力量。可喜的是,上昆的足迹遍布亚洲、欧洲、北美等地区,屡次在重要外交场合演出昆剧,展示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凝聚和团结了一大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友人。 “这是一个无比美好的时代,我们只有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努力作为,才能无愧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尽管现在的谷好好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少,但她在幕后默默地推动传统戏曲在这个时代传播下去,这同样是一台盛大的演出。